今年(西元2020年)六月中開始,歐洲各國陸續開放境內觀光,普遍歐洲人對這件事感到非常開心,一來是約三個半月的隔離措施成功抑制疫情擴散,二就是暑假將至,終於可以出去放鬆心情了。這感覺就像是走過一條名為Covid 19的暗黑漫長隧道,再見藍天白雲。
開放旅遊造成歐洲第二波疫情
住在德國法蘭克福且熱愛旅行的我火速打包,6月18日開始,戴上口罩,踏上為期兩個多月的歐洲旅程。我選擇前往當時疫情控管較好的國家,包括克羅埃西亞、奧地利、希臘,和捷克,尤其在希臘待了一個多月。期間當然持續關注著疫情發展狀況,得知西班牙、克羅埃西亞還有希臘等國家的感染人數急速上升,原因是旅遊開放。奧地利總理 Sebastian Kurz 歸咎:病毒是坐車來到奧地利的。一時之間,所有返家的度假民眾成為眾矢之的,普遍輿論認為「第二波疫情」就是遊客造成的。
蓁實遊記 http://jhenbangbang.com/category/true-travel-stories/
而我就是眾多遊客之一,雖說我都有戴口罩勤洗手,並且很注意自己在旅途中的健康狀況,也持續透過品嘗美食檢查是否有喪失味覺的症狀,但在得知這些消息時仍愧疚感油然而生,時不時問自己:出來旅行,我是不是錯了?
面對疫情,各國政府左右為難
身邊不少人說,「第二波疫情」本來就是預期當中的,也不能一直讓觀光旅遊業以及服務業一直歇業下去,這對整個經濟該有多大的重創。德國總理 Angela Merkel 也表示:許多企業是無法挺過第二次封關的。觀光是西班牙的支柱產業之一,因為疫情衝擊,目前約有兩百四十萬的民眾擔心工作不保,所喪失的,可能是整個家庭的資金來源。
遊客的回歸,當地生意人是很歡迎的。在克羅埃西亞時,和當地小販聊起天來,他跟我直打胸脯說:「我們這裡感染人數很少,控管得很好啦,遊客真的可以來了。」去到聖多里尼,進到一間空蕩蕩的中餐廳裡吃麵,老闆對我非常熱情,表示以為今年看不到亞洲面孔了,他是專做中國團客的,每年夏天其實是最忙碌的時候,不知道甚麼時候才會回復以往的生意。到了布拉格廣場,宏偉的泰恩教堂和美麗的天文鐘依舊佇立,但遊客數量是往常約1/5,市中心的雙人房一晚20歐元有找,民宿老闆也說:「今年的價格真的很低,雖說現在是旺季,客源還是少一半以上。」
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但心裡想:我來消費對他們來說也是一點小幫助吧。
德國經濟目前有強而有力的政府支撐著,透過縮短工時及中小企業補助等的政策,讓許多頻臨失業或倒閉的上班族及企業得以喘一口氣。那其他國家的民眾呢?我相信這是令所有政府為難的議題:是全民健康重要?還是拯救經濟重要?是該「二次封關」,對熱愛旅行的歐洲民眾曉以大義;還是開放旅遊,不讓已受重創的經濟繼續惡化?
是全民健康重要?還是拯救經濟重要?
歐洲各國防疫政策大不同,台灣防護緊密讓遊子不敢回家
目前歐洲各國防疫政策不同,德國對「危險區域」回來的居民強制篩檢(免費),冰島實施雙重檢測,法國則是開放所有歐洲境內旅客。最麻煩的是,疫情的發展沒人能預料,原本屬於安全區域的西班牙旅遊勝地Palma de Mallorca突然疫情升溫,被德國政府歸類為危險區域,讓正在旅遊的民眾感到措手不及。
另外,我也很關心台灣對開放旅遊的態度,在網路上經常看到民眾對從歐洲返台避難遊子的負面情緒字眼,或是防疫旅館讓周遭居民產生恐慌等新聞,甚至連我的家人都說:「你要是回來的話,不知道鄰居怎麼想。」這些負面反應,讓原本想在這動盪時期回家的我及同在海外生活的身邊友人感到卻步,畢竟,沒有人想成為「境外移入」中的一個案例。
疫情時期,旅行行不行?
在疫情時期,旅行真的錯了嗎?身為一個大社會群體中的小人物,我無法回答。但,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有做個負責任旅客的自覺。面對旅行行不行的問題,我盡量客觀地整理以下幾個重點,給想在此刻出門旅行的你做參考:
- 注重個人衛生並在公共場合保持距離 (包含出門戴口罩、勤洗手、打噴嚏用手肘遮等的疫情時代新常識)。
- 旅行前觀察當地的疫情狀況,不去高危險地區。
- 做個負責任的旅客,盡量避免前往人潮聚集的地方。
- 交通工具盡量選擇自駕、腳踏車,或是步行。
- 結束旅行,就算是從「安全區域」返家,不需要接受隔離,還是盡量避免太多聚會。
想幫助當地餐廳或小店的話,不妨學習歐洲人給服務人員小費,或是透過購買禮券等方式提供一點現金流,我想也是不錯的方式。
更多蓁棒棒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