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只是漫無目的地找尋,找尋我第一次台灣環島的第一站,緣分帶我找到阿禮部落。
我對第一站並沒有賦予太多的哲學意義,單純只是想從屏東出發,然後要去山上,屏東山上,因為我沒去過,就這麼簡單。在Google搜尋的格子裡,帶點期待但又茫然地敲打進幾個字「屏東 山 推薦」,心裡想著,希望可以找到一個寧靜脫俗的地方,能夠讓我暫時忘記昨晚和媽媽些微爭執,便開始在飄渺虛無的網路上瀏覽、找尋。
不經意的,我在臉書上看見陳美惠老師的關於屏東山林的演講,其實我對台灣環境保護或是山林沒有太多研究,應該是說關心著,但一直保持著距離。陳老師的演說透露出對屏東里山的深切愛情,她說的這麼溫柔,一字一句卻是鏗鏘有力的打進我的腦波,讓我對山裡的樹木、鳥蝶及部落產生興趣,於是我找到了「阿禮部落」。
目錄
阿禮部落
台24線西起屏東縣屏東市的台3線,終點為屏東縣霧台鄉阿禮村,全長47.474公里,從屏東火車站開始騎車大約2小時才能到達,我不記得上次我騎那麼久的車是甚麼時候了,又是山路,打退堂鼓的想法浮出。又想想,深山裡,我要住哪?上IG輸入「阿禮部落」,出現了「阿爸禮握手」的一篇貼文,上面寫著:
„88歲的當家大頭目Elreng(娥冷)坐在平地永久屋內,低啞的嗓音問著孫子:「什麼時候回台北?」
「不走了,陪妳。」
佈滿歲月痕跡的臉龐留下兩行彎彎曲曲的淚痕,好像因多年前的八八風災,變的崎嶇漫長的台24線;族人們遷村至政府配給的永久屋,山上的家變成一幅靜止的古董畫。
偶爾有人來了,珍惜的仰望,也深深嘆息被埋沒的神聖之地;亦有人如入無人之地,隨意採摘、盜取、嬉戲作樂。
被挖走的石板缺口繼續留著,成為心裡的痕跡,提醒我們該回來守護。“
短短幾行文字,我來回看了好幾遍,有種強大的溫暖充斥在字裡行間,又有一點情感上的熟悉感吸引著我。可能是因為我長年住在國外,對於「回家」這件事帶著複雜的情緒,近幾年經常思考我對「家」的感情究竟是深是淺,一整年不回家好像已經是司空見慣,如有朋友問起:「那你不想家嗎?」,我總是回答:「我習慣了。」但比起習慣,又可能更是隱藏,我說不清楚,思考著阿爸禮握手的寫手看起來對「回家」有著很清晰的脈絡,上趟山或許能釐清我腦袋中的渾沌不清。
於是我在2020年末上路,到了屏東之後租輛125cc摩托車,目標:台24線終點。
返家道阻且難
路途雖遙遠,但我很享受沿途風景。途中會經過三地門的谷川大橋觀景臺,我當時就想這片山林的氣場不同,東部的山既雄偉又帶點浪漫,這裡的山頭被霧氣圍繞,帶點神祕色彩和哀傷。繼續往上到達神山部落,遇到一隻長相超有仙氣的貓,吃了一盤烤山豬肉炒麵之後,繼續上山。
台24線終點前有兩道紅門,平時管制出入是關閉著的,必須由族人帶領進入,所以「阿爸禮握手」聯繫人Dora說她會請她丈夫出來接我。果真,我一到紅門,就看見一位壯碩的黝黑男子,神態輕鬆地吹著風。快速的彼此介紹之後,就帶著我繼續前進。過了紅門之後的路段明顯崎嶇許多,我看著前方男子徐徐地往前騎著車,路上的坑坑洞洞他都能很有技巧地閃躲,中間經過幾段崩壁,右手邊是八八風災留下的土石流痕跡,左邊就是懸崖,有些路段是沒有實體遮蔽物的,我往前望,是一片崎嶇。我的眼眶在此時突然感受到溫熱,竟然有種雞皮疙瘩想哭的感覺,我心想:「對他們來說,回家得多難啊?相較之下,我的返鄉之路容易多了阿。」
阿爸禮握手
2009年,阿禮部落受到八八風災重創,下部落完全被摧毀,上部落的居民則因山路坍方方,對外交通全斷,只能在村裡等待救援。過了六天與外界失聯的日子,終於盼到救援部隊在風雨中乘坐著直升機前來搶救。下山之後的居民被安置在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只有四位族人繼續留在山上,幾乎等同撤村。
「阿爸禮握手」(Abaliwsu) 是阿禮部落魯凱族大頭目家族的家屋名,也是重建阿禮部落的重要基點。最初是一位部落青年唐佳豐選擇返鄉開始,佳豐說:「我夢到我的外公罵我,叫我一定要回部落。」他胼手胝足,自己接水接電,自己搬石板重建部落古道,就希望能夠重建家園。而「阿爸禮握手」大頭目幾年下來也一直執行土地探勘,就希望能夠告訴族人,回家的路雖顯殘破,但是絕對安全。
而頭目的兒子,就是在紅門接我的黝黑青年:小包。小包下山之後,開始對部落、對家產生一種由思念而延伸的抗拒情感,怎麼說?其實我很能感受。那是離開家之後,發現回家不再是理所當然,回家的路變得既阻且難,傷心難過還有困惑之餘只能選擇逃避的矛盾心情。我的狀況當然不同,至少我的家還在,而小包在山上的家,將近十年被斷水斷電、與世隔絕。但一樣的是我們對家都有很深的思念,但因為回不去,只能把自己在往更遠的地方推。
我在德國待了十年,小包在台北也待了十年。去年,他帶著老婆孩子,回到了部落,決定要重新落地生根。
在家屋裡的歌唱與對話
因為他們回家了,所以我才有這個機會認識阿禮部落的這片山、樹林、鳥、昆蟲,還有人。
我離開2個月之後重返阿禮部落,說是為了櫻花祭,但其實是因為和部落裡的大家過得時光太美好,我想在返回德國之前再去看看他們。在山上的日子,除了健行,我花更多的時間是在家屋裡與小包、Dora (小包的夫人),以及佳豐聊天、吃飯,和唱歌。在家屋裡我聽著頭目家族的部落開創故事,了解到家中每個陶器及每塊石板的歷史,還有他們對整個家的情感及對過去的思念。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不斷提起的部落「共享文化」,對於部落族人來說,分享的東西不只有食物,更是生活和情感。比方說,部落青年談感情事,也是部落全部族人的事,當一個男子想追求某家的女兒時,全村的人都會知道,也就是你必須通過全村人的同意與祝福,才能夠順利追求到美嬌娘。或許在現今社會會認為這是舊社會的思想,但我從他們闡述中理解到的,其實是部落族人將他人的幸福視為自己責任的關切感,由此可見整個部落的情感有多緊密。
回到最初的地方
最初會演變到最後,但最後還會回到最初。時間是線性的單行道,但是我的雙腳會不斷帶著我回到最初的地方。
兩次拜訪阿禮部落讓我對回家這件事有了新的領悟,聽著這個部落從撤村到重建的故事,以及年輕人從被迫離家到自我找尋返鄉之路的過程,讓我理解離開不一定是永久的,回家的路就算被摧毀,但只要有心就能夠找到返家的方向。感覺阿禮給了我再度離開的勇氣,讓我理解每次的停留與離開都不是故事終點,賦予我人定勝天的信心,也給了我如同母親的安慰,告訴我:「只要你想,家永遠在這。」
前往阿禮部落注意事項
阿禮部落是不對外開放的,我每次造訪都是事先預約安排。紅門鎖起來的意思就是告訴你非請勿進,請大家不要偷跑進去,這等同你私闖到別人家後院盪鞦韆一樣,超沒水準禮貌。重點是,山本來就存在一定危險性,你不知會部落居民,然後發生意外,去解救你的還是他們,你說你好意思嗎?親近山林請依規登記申請入山,相關資訊請上網查詢。https://reurl.cc/OXM6N9
關於阿禮部落
教育部第三屆MATA獎|紀錄片類銅獎|活著的部落 小包拍攝的紀綠片,紀載八八風災發生的過程及部落面對撤村的真實故事,非常值得一看
【熱青年】20201115 – 源森生態 – 唐佳豐 佳豐返鄉重建家園的紀錄,我第一晚到阿禮有幸和他們一起看首播,感動到一個忘記我自己是誰
【旅行屏東X職人帶路】屏科大陳美惠教授─在屏東山林中創造奇蹟! 因為這影片讓我認識陳教授和阿禮部落
承祖先智慧續永恆山林. 走出八八陰霾台24線生命再起的故事. (文、圖: 汪文豪)
更多蓁棒棒分享平台